足底筋膜炎
前言
又稱足跟痛,1992年Stiell指出,足跟痛治療困難,病因不明確。後足跟痛可能源自跟骨突、阿基里氏腱、肌腱炎等。淋巴、結核引起的痛少見。特發性痛需鑑別類風濕、骨性關節炎,糖尿病患考慮深部感染。男性足跟雙側痛需考慮脊柱炎,女性需考慮類風濕。
病因學
後足跟疼痛之確切原因並不清楚,據瞭解與足跟脂肪墊、彈性脂肪組織之退行性變化有關。年齡的增加不止造成彈性纖維的減少,也造成膠原纖 維與水份的減少。足跟墊的退行性變化,據信和足底的酸疼有關。
另一個可能造成疼痛的原因,牽涉到”windlash mechanism”(絞盤理論)。英國解剖學家Hicks認為,足底筋膜從跟骨突的前內側起始,連接到掌指關節的腹板及腳趾的近端趾節基部,當足底筋膜被牽引至遠端時,足底筋膜便會承受張力。有一項發現可以支持這個論點,足底筋膜最靠近疼痛點的地方是最厚、最沒有彈性的地方。這個情況和網球肘相去不遠,事實上Woolnough也稱此種足跟痛為網球跟(Tennis Heel)。病理上可以看到因年齡增加及外傷所引致的微觀性的撕裂及囊狀變化。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Schon所提出來的,支配外展小趾肌的外側足蹠神經的第一個分支被壓迫,據信1-2%的病患是屬於此種狀況,病人疼痛的部位是延著整個神經的走向,此種病患可以用外科手術將靠近外展姆趾肌的深部筋膜放鬆來治療。另外有前足內翻及有兩下肢不等長的病患因受力不均也會造成足底筋膜炎。
症狀
足跟痛好發於活躍的40~70歲之男性,通常單側居多,體重過重是一個加重因素,而且肥胖的病人,症狀較難控制。
症狀通常是早上起床疼痛或久坐站起疼痛,走幾步後比較不痛,有時整天也都好好的。
但較為嚴重的病人,走久了仍會有疼痛加劇的狀況。理學檢查最常見的是跟骨突的內下側有壓痛點,偶爾會有紅腫的情況,病人的症狀可以從數週、數月甚而數年之久。
50%病人X光會有足跟骨刺,但其意義不明。同位素攝影檢查,足跟通常會有同位素吸收增加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