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脫臼
說明
肩部脫臼可因脫臼部位及再發性分為:
1.外傷性前肩部脫臼:此脫臼最常發生在肱骨外轉和外展姿勢時被撞擊。在脫臼時,肱骨頭常落在喙突下的部位,偶爾在鎖骨下或胸腔內。此損傷通常伴有旋轉肌環帶的完全斷裂。
2.外傷性後肩部脫臼:大部分後脫臼是在肩峰下,受傷的機轉通常是力量施於合併屈曲、內收和內轉姿勢的肱骨、例如跌倒時手臂張開而著地。
3.再發性脫臼:由於明顯的韌帶和關節鬆弛,任何會再產生外展和外轉的力量或是屈曲、內收和內轉力量的動作,都可能發生再發性半脫位或脫臼,造成嚴重的疼痛和功能性限制。一般而言,若首次脫臼是發生在20歲以前則90% ~ 95%會有再發性脫臼,若首次脫臼發生在40歲以後,則再發性脫臼之比例只有10% ~ 15%,通常再發性脫臼會在2年內發生。
症狀
1.疼痛:由於組織受損,出血和發炎所造成。
2.防衛性肌縮,肌力不平衡。
3.關節活動受限。前方向脫位之病患手臂不敢外展外旋及上舉,後方向脫位之病患則不敢內收及內旋。
處置
1.非開刀性復位術
A.由專科醫師執行復位術。復位後為了保護癒合組織,此部位以支持帶固定3-4週,只有在復健運動時才拿掉。之後3週,建議當肩部疲勞或需要保護時仍繼續使用支持帶以提供保護。
B.為了組織健康,要及早開始執行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所指導之復健運動。完整的復健需時2個半月到4個月。
2.手術處置
A.為何要手術?
因年輕時脫臼,有90% ~ 95%會有再發性脫臼情形。年紀大時脫臼,通常會有旋轉袖肌肉破裂情形,造成疼痛和功能性限制。
B.手術之黃金時期:
*年輕病人:第一次脫臼 1週後。因此時組織血腫較消腫,且殘存的血腫細胞中帶有幫助組織修復的因子。
*年長病人:受傷後3個月內,超過此時間則旋轉袖內縮,較難修補。
3.手術後照護:
*固定不動:手術後會以支持帶或支架將手臂固定在內收以保護癒合的組織,完全固定所需要的時間,要依脫臼組織受損,手術方式及癒合情形而定。
*復健運動:要使固定的副作用減到最小,要維持癒合組織的活動度,在手術後立即或幾天內可依醫師之指導將支持帶或支架拿掉,在限制的無痛範圍內做被動或主動 —– 協助性關節活動度。